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视点>>正文

光明日报 吉首大学: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培养生态扶贫人才

时间:2018-06-29 作者:尚道文  龙先琼  点击:[]

  

 

吉首大学生态扶贫项目首届博士学位授予仪式

 

 

    2012年,吉首大学“服务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批,这意味着学校肩负起助推国家脱贫攻坚的特殊任务。

 

  生态扶贫    服务国家扶贫开发的战略需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是重点和难点。吉首大学地处湖南西部的民族地区,属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范围。这里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性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是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急需。

 

  生态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就是着眼于脱贫攻坚的目标要求,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运用民族学、生态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指导扶贫开发实践,增强贫困人口生计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高质量的适应性,消除致贫的生态因素,实施生态扶贫,实现脱贫致富。生态扶贫理念的提出,是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其理论基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现实依据是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生态扶贫理念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是实行生态治贫和发展手段,根本要求是调节和重构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关系,建立和增强贫困人口生计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高质量的适应性,不断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对扶贫发展的有效依赖度和承载力,消除和避免致贫的生态因素,探索和形成可持续的脱贫与发展道路,其主要目标就是使贫困地区及其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吉首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扶贫开发的战略需求,积极搭建“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博士)专门人才的培养来带动生态扶贫理念的创新,促进生态扶贫实践实施,达到生态脱贫的效果。

 

  改革创新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

 

  实施生态扶贫,关键靠人才。“生态扶贫”博士项目是培养生态扶贫高端人才,实现生态扶贫国家急需的重要平台。如何立足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为国家急需领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为亟待探索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学校量身定制人才成长计划,因材施教,根据博士生专业背景、兴趣特长、研究方向和发展意愿,在课程设置、导师配置和资源供给等方面定制专属方案。

 

  “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计划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为国家扶贫开发事业培养优秀人才,助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吉首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游俊教授说。“生态扶贫”博士项目建立在学科交叉基础之上,需民族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和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培养方式上需从目标定位、规格要求、培养计划、教学组织、实践环节和考核评价诸方面贯彻生态扶贫理念要求,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参与科研训练和生态扶贫实践相结合,强化博士生综合解决生态扶贫相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校跨领域、行业组建“生态扶贫”博士项目实施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和该领域领军人物、学校负责人构成,委员组成体现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多学科的学缘结构特点,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学校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双师”型导师团队,实行集体指导下的导师负责制,强化协同培养,跨学校和学院、学科严格遴选博士生导师,学科涵盖民族学、生态学、经济学等,选聘一批部门、行业拔尖人才作为博士生实践指导专家,从理论与实践方面为博士生培养提供具体指导。根据博士生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研究能力,有针对性地配备“个性化”的导师团队。

 

  协同攻关    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创新是高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学校依托自身特色优势,集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优势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通力合作,打造“生态扶贫”博士项目有特色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根据项目特殊需求,学校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学科资源,创建新的研究方向,体现方向特色和优势。在方向设置上,既坚持学科导向,又坚持需求导向。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白晋湘教授说:“学校‘生态扶贫’博士项目以民族学、应用经济学、生态学、哲学和体育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组成的特色优势学科群为依托,形成了生态扶贫理论创新与应用、连片特困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与产业扶贫三大方向。”其中,民族学、生态学、应用经济学是核心支撑学科,为博士生跨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重要的学科基础。“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研究”“锰锌钒产业技术”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依托这5个省级重点学科而建,中心项目推进高度依赖多学科、多主体、多区域的协同攻关。多学科协同创新机制和运行模式,为博士生跨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近5年,团队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多项,在CSSCI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民族学学科获准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与应用经济学学科组建院士工作站,“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

 

  需求导向    助推国家扶贫开发事业发展

 

  学校组建多学科构成的专家团队,以“生态扶贫”博士培养为平台,以扶贫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己任,编撰首套生态扶贫研究丛书《生态扶贫导论》《生态人类学理论探索》《发展中的农村贫困问题》《连片特困区跨省协作的新探索——“龙凤协作示范区”的实践与启示》《武陵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等原则,多学科、多视角、多点位从理论到实践整体研究。

 

  学校在2013年、2015年、2017年发布了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蓝皮书《武陵山片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2013)》《集中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2014-2015)》《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6-2017)》,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学校与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编写的《干部驻村帮扶实务参考》成为畅销书籍。

 

  吉首大学完成了《湘西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5-2030)》《吉首市民族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凤凰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庆市秀山县旅游“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学校主要参与创意的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区,走出了一条旅游精准扶贫新路子,被相关部门列为“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向全国推广。游俊教授的《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服务区域脱贫攻坚》《同频共振相得益彰——浅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关系》和白晋湘教授的《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的调查与建议》《地方高校扶贫“三精准”》等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确认为“第一批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

 

  (作者:尚道文 龙先琼)

 

  原文网址: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6/29/nw.D110000gmrb_20180629_3-07.htm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关闭

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邮编:416000

Copyright 吉首大学   教QS3-200505-000069 湘ICP备 05003899号-1

湘公网安备 433101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