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校园聚焦>>正文

中国教育报 吉首大学:为民族英才起飞架金色桥梁

时间:2017-04-05 作者:李洪雄  杜玉姣  点击:[]

    “由于你们的付出,许许多多新疆各族儿女走出新疆,到内地求学,他们因此而走上了人生的新旅途,许多人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内地高校为新疆人才培养工作做出的贡献,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将永远铭记在心。”2015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部门专门给吉首大学写来了这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

    多年来,吉首大学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在长期的教育管理中探索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模式,即:树立“一种理念”(“一家人”的工作理念);创建“两个机制”(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机制);打造“三支队伍”(学生管理队伍、维稳安全队伍、“一对一”帮扶队伍);实现“四方联动”(校内联动、校地联动、校警联动、校家联动);开展“五项关怀”(思想上关怀、生活上关怀、学习上关怀、心理上关怀、就业上关怀),取得了良好效果,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之路。 

                    加强思想引领 牢牢把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政治方向

    早在1994年,吉首大学便创建了民族预科教育学院。目前,学校招生范围涵盖了全国所有少数民族地区。在校学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6300余人,其中,新疆、西藏学生近千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5%左右。2008年,学校建立了湖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除承担了省内外10余所高校预科生的培养之外,还承担了吐鲁番地区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

    民族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事业的根本途径和目标。鉴于对国家战略和政治任务的深刻认识,吉首大学始终把培养好民族大学生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学校出台了《吉首大学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原则意见》,确立了“坚定方向、促进融合、区别培养、真情关怀、守住底线”的工作思路,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各学院组织了以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为主要成员与本院“两籍学生”一对一帮扶的联动机制,直接关心他们成长成才。

    在学校的培养下,一大批优秀民族学生涌现出来。诸如,获得“国家专业奖学金”“孝心大学生”的单银波(侗族),“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阿布力克木,“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洛松尼扎、田晶晶(土家族),校园之星哈米拉提、祖力、本拉登等,学校充分发挥这些榜样的作用和典型的力量,教育帮助广大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向上,增强政治思想素质。

    校长白晋湘介绍:“吉首大学将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融入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之中,教育和帮助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努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的高层次少数民族人才,同时也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形成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方式方法 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服务水平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风俗习惯不同,给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学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等特点,制定了《关于新疆、西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课程修业的有关规定》等文件,自编了符合民族预科学生实际的《语文》《数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教材。确定“奖优、帮困、暖心、励志”的工作内容,大力实施福特基金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创办健强社,运行“经济资助和素质、能力资助”相结合的“双线资助”模式,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

    “强化基础,增强能力,扩开视野,提高素质”这十六字教学指导方针,就是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目标的科学概括和总结。1995级预科学生、现任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映胜教授,在他的文章《我们是吉首大学民族预科生!》中写下:朱镕基同志曾将吉首大学誉为“山窝里的金凤凰”,而预科学院则是“金凤凰”飞出山窝的“金色桥梁”。

    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对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学生一视同仁,不搞区别对待。为了让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平衡”,学校教师还充分考虑他们离家远、生活不习惯、求学不容易等因素,在情感上、行为上对他们“偏心一点、偏爱一点”,以利于开展工作,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坚持人文关怀 积极营造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我们是一家人”,这是吉首大学开展民族教育工作的工作理念。但同样是一家人,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学校非常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需求,努力做好生活服务、后勤保障。为方便穆斯林同学的日常生活,学校在每个校区都建有高标准的清真食堂,每年的藏历新年、古尔邦节,学校主要领导都要与少数民族学生一同过节,并为学生发放一定金额的补贴,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大团结庆祝慰问活动、晚会、聚餐等,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学校在二级学院坚持推行“班主任负责制”,实行以“学院为主导,学生工作办公室为核心,班主任为主体”的三级教育管理工作网络。为了使所有学生包括困难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积极排忧解难,从政策、资金、措施等方面想办法为贫困生解决困难。如给家庭经济困难、但活动能力强、在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维吾尔族学生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他们勤工俭学,开办清真超市、奶茶店、代销切糕、清真餐馆兼职;每年在新生报到时为学生建立绿色通道;发放少数民族学生(新疆籍)专项补助金等等。

    来自吐鲁番市高昌区艾丁湖乡2014级新疆班的阿依努尔·艾代吐力,汉语基础差,不会说也不会写,无法和别人交流,而且家庭非常贫困。但她好学上进,学院不仅为她努力争取到了新疆949广播台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为她捐助了一万元现金、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背包、一个旅行箱,还安排了专门的汉语精读老师陈叶红帮助她补习汉语,通过两年的学习,不仅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还利用暑期把自己所学回馈家乡,办起了暑假免费汉语培训班。 

                    贯彻国家政策 切实巩固少数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成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吉首大学秉承“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切实履行办好民族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扎根贫困山区,结出了一颗颗民族团结教育的硕果。2013年,时任国家领导人千里跋涉,来到吉首大学,充分肯定了学校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价值”。2015年10月30日,时任湖南省领导来学校考察“平安高校”建设及少数民族学生维稳安全工作时,对学校创造的无负面报道、无非正常死亡、无群体性事件、无参加极端宗教组织人员、无违法犯罪、无暴力恐怖事件等“六个无”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2017年3月23日,国家教育部门民族教育机构负责人一行来到吉首大学,与预科学院师生亲切座谈,陈叶红、覃新菊等教师代表汇报了作为预科教师如何实施目标管理法、自我管理法和激励管理法,努力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人、成为学生可以依靠的人、成为学生可以效仿的人。叶尔买克古力·努尔巴合提、马合帕力·哈米提汉等学生代表汇报了在预科学习生涯中师长的关爱和自身的进步,充分表示老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渊博的学识给他们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老师们为人处世的言传身教和生活细节上的用心关怀,对他们影响至深,是一生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相关领导对老师们的爱岗敬业和学生们的求学上进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许。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开办24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截至目前,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约1.6万人,培训新疆吐鲁番地区双语骨干教师300余人。他们大多成为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和主要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的中坚力量,其中大部分象种子一样播撒在湖南西部广袤大地上,他们被誉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从一名民族预科生成长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党的十八大代表吴俞萍在谈及她的成长经历时说:“是党的民族政策让我圆了大学梦,没有党的民族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

    多年来,学校的办学成就特别是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也获得了“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多次在省教育部门、公安部门介绍经验,申报的《少数民族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探索》先后获省级一等奖、国家级别三等奖。

    “实施写作计划人才培养工作,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可靠、专业精良、民汉兼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协作计划政策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已成为造福新疆各族群众的民生工程。”再次翻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部门的这封感谢信,我们不难看出,多年来吉首大学在民族教育事业领域取得的成效。展望未来,党委书记游俊表示:“吉首大学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理解、尊重、关心为基础,遵循严、细、爱的工作要求,努力培养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基层工作扎得住、民族情感融得好的四得人才,为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李洪雄 杜玉姣)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4/05/content_475699.htm?div=-1

 

    (责任编辑:洪雄 新闻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关闭

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邮编:416000

Copyright 吉首大学   教QS3-200505-000069 湘ICP备 05003899号-1

湘公网安备 433101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