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指导老师与获奖学生 |
 |
学生在比赛现场 |
 |
学生荣获的部分奖杯和证书 |
 |
2016年校园之星获得者和与会领导合影 |
 |
孙立青同学摄影作品《希望之简:背着“收成”回家》 |
2016年8月26日,第9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决赛落幕,来自包括“985”高校在内的全国451所高校参加决赛。由吉首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麻明友、林磊、杨波等老师指导的微课作品及微电影作品脱颖而出,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这是学校继2015年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后连续获得的又一佳绩。在颁奖典礼上,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对吉首大学的获奖作品饶有兴趣,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所身处大山之中的二本院校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很不简单!”
1、让所有学生信心满怀
吉首大学,一所办在武陵山区腹地的地方大学,大山的阻隔、地方的贫穷,往往让人产生许多联想。这种与生俱来的区位劣势,不可避免地对吉首大学的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影响。
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的因素实际上远远不止上述原因,记得媒体曾经报道过吉首大学学生的“三多”现象:农村学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贫困生多。这些因素叠加之后,极有可能加剧学生的自卑心理,所以,让学生重拾信心并且信心满怀,是吉首大学的一项特殊任务。
在人生的赛场上,勇者赢,勤者胜;在竞技的较量中,智者胜,韧者赢。针对学校所处的特殊地域和学生构成的特点,吉首大学凝练了“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和“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传统精神。走进吉首大学校园,独特的文化景观既简朴而又扑面而来,“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和“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传统精神,以及“立人教育”的标识,随处可见而又井然有序,这种浓厚的“立志”教育文化氛围无处不在地浸蕴着每一个学生,潜移默化地拂去学生心理的自卑阴霾。
一年一度的“校园之星”评选,是全校两万余名学生的盛事,通过校园媒体立体的、全方位的推介,更是对学生们心灵的一次次撞击。“校园之星”的群星效应,他们平凡真实的感人事迹,感动着每一个学生、激励着每一个学生。
姜永佳,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6年的“学习之星”,来自非常贫困的农村家庭。定格在她脑海中的家庭印象:从小父母为生活在外打工,风雨飘摇的木房子、年迈的爷爷奶奶、永无休止的农活和清贫的生活。作为一个留守儿童,使她从内心上感到崩溃的既有亲情的缺乏,又有自身的缺陷——口吃。口吃带给她的是:成长道路上伴随着一些嘲笑、让她内心越发感到自卑。她渴望父母的关爱、渴望被关注。她差一点就成了一个“问题孩子”: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进入大学以后,在老师们的关心下,她把“自卑”转化为“自强”,很快克服了自己心理上的缺陷,发奋学习,连续三年专业成绩名列年级之冠,2016年6月代表吉首大学去哈尔滨医科大学参加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校医学学生的第四届大学生基础医学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并取得优胜奖。以首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医学学术论文。
如果说,姜永佳是走出心理阴影而成为自强的典型的话,那么,软件服务外包学院2015级的黎书旦则是另一类典型,他同样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黎书旦所在的学院涌现了如2015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星段子明等一大批典型,多年来,该院学生自觉创新创业已蔚然之风。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黎书旦深受感染,农村孩子的倔强性格在他的创新创业实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忘记带电脑,使得课程学习很被动。这使他萌生了移动编程这一想法,作为一个行动派,他的创新创业热情就这样被激发起来。
然而想法是美妙的,实现想法的过程是艰辛的。没有基础的他,面对的是烦杂琐碎的数据收集、市场调研、信息反馈等工作。研发过程中设计方向不明,他们只能利用贴吧去调查市场需求,一个个帖子,一个又一个的QQ群,设计、研发,然后再进一步地试运营,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的修改,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挑灯夜战,现在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多次的失败也让他产生了退却的想法,这种念头对于他这个农村来的大学生来说,经常只是瞬间的杂念。在无数次的失败中得来的反馈信息,让他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140多万条的信息回复极大地支持了他和项目团队的继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开始鼓励他们,就这样,项目一直做了下去。
更大的问题就是网站运维问题,一周被攻击3141次,其中SQL注入132次,命令执行69次,脚本木马1968次,上传漏洞6次,路径遍历6次。每每看到这些他们都想放弃,但是他们依旧坚持了下来,队友一天天的去修复,请人,求教。一次又一次他们一直熬了下来。终于一年来为600多万人次免费服务,遍及全国,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与支持。
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黎书旦的坚持收获了一系列的成功和喜悦,在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业大赛、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先后夺得银翼奖、铜奖、一等奖和优秀奖。先后受邀参加第十二届国际文博会、第二届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总决赛和人社部门创新创业培训,参展全国双创周湖南分会场等等。黎书旦获得了吉首大学“创新创业之星”称号。
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化学化工学院陈希名同学,积极的人生观、感恩的心、阳光自信——这是她战胜一切苦难的法宝。她的母亲患上了格林巴利综合症导致全身瘫痪,她的外婆颈部有肿瘤要切除,她的姥爷在晨练时晕倒被送往医院,她的奶奶确诊了喉癌晚期,这一切同时压在一个文静女生的身上。陈希名同时兼职8份家教来给家人治病,忙得团团转,但在精进爱心社的一元募捐、爱心下寝、敬老院之行和关注留守儿童等活动中,都有她的身影。
姜永佳、黎书旦、陈希名只是吉首大学学生“群星”中的代表,其他如“励志之星”“道德之星”“公益之星”等等,都有感人的故事。在历届吉首大学“校园之星”评选现场,伴随VCR视频推介,推荐人的宣讲,台下的观众时而鼓掌欢呼,为校园之星们的成绩骄傲,时而沉寂啜泣,为校园之星们的艰难人生而感动。感动与被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2、鼓励学生在竞赛中出彩
多年来,吉首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宽度”“厚度”“深度”的协调性。通过各级、各项赛事活动的实践检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明确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同时锻炼了职业技能,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效果。
最近3年,吉首大学学生先后有329人次在国家级别各项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建立了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四位一体的立人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着力增强学习兴趣、优化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全新育人理念、全面育人目标、全程育人模式、全员育人格局、全心育人精神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能力拓展和素质深化相结合,真正将立人教育内化于心、将五全育人外化于行,学生并不是为获奖而学习,但获得这些奖励是学生和老师长时间共同努力后水到渠成的一种收获。”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教授如此解答。
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官方网站上,有下面这一串新闻标题:
我校代表队在2015“嘉杰信息杯”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比赛喜获金奖;
吉首大学ACM代表队喜获第40届ACM程序设计亚洲区域赛银牌;
我校代表队在2016年第九届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二阶段中再创佳绩……
单看这些标题,就足以让人震撼。
几位参赛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粟海翰说:“学院举办了很多的竞赛,大家都积极地参与,使我们在这种紧张的竞技氛围中得到了锻炼。导师的细心指导和学长们的帮带,以及各种荣誉的获得,让我们对学习更加有兴趣。”
“使你痛苦者必使你强大,这是我们五个人一路上坚持的信条,正是这样的乐观精神,我们才获得冠军的好成绩。”向朝在总结大赛成功的经验时,将其简洁地归纳为“团队、执行力、感恩”三个关键词。在每一次追光的背后,都有一段苦涩的挣扎,在每一个挑战者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好在,他们正青春年少,大赛的磨砺让他们收获了成长。
在化学化工学院,三年来,汪伟、肖文龙、全昌肖、唐国伟、王耀波等23人分别获得了由中国化工学会和国家知识产权部门颁发的专利证书。在该学院荣誉室内,赫然摆放着大型雷蒙机均压排气湿法除尘装置、带磨损警示的化合桶搅拌减速箱油尺、带气泵风扇、多功能衣叉、实验式托板式矿石粉碎新型装置、双压滤泵高效压滤系统、小型闭式矿石粉碎机等21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在商学院,金媛媛、胡思玲荣获201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一等奖,向武胜荣获全国“第八届大广赛策划案”一等奖。
在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魏华、郑杰、刘一涵、张再、浦倩、杨俊山、马国需等人撰写的《云实种子中的二萜类化学成分》一文刊登在了《药学学报》2016年第9期上面;曹文杰,李贵生撰写的《生长素输出载体PIN蛋白的质膜定位机制》一文刊登在了《植物学报》2016年第2期上面,对于本科生学生而言,能够在国家级别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展现了他们过硬的专业水平。
在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由刘唱唱、谢智勇、朱洁、陈艳红4位同学组成的峰灵队在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主办,由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支持的“第一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上,向全国50多所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把张家界地貌之美以新的视角传递给全国各地,荣获三等奖。
2015年,段子明同学凭借互联网金融项目获评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称号,是湖南省仅有的入围十强的选手;吴亮等同学的沼气智能管理平台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张晋福团队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黎书旦等同学获“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近5年来,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学生参加国家软考有25人次进入全省前十名;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别、省级大赛一二三等奖共102项198人次;学生参与软件项目开发393项,获软件著作权74项102人次;大学生创业项目20余项,涌现了如段子明、张晋福等一批创业典型,尤其是2015届毕业生段子明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中第四强、本科生全国首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全部,2016年平均就业年薪达到10万元。
战鼓擂动,捷报频传。从各个学院数据汇总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各种竞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在荣誉的背后,给他们带来的是对专业的无比自信,当然还有早已凝结了的艰辛的汗水。一直以来,吉大学子惜时奋进,做时间的主人,用目标和信心挑战成功;焚膏继晷,做知识的强人,用毅力与拼搏追寻梦想。广大教师愿化作学生成长的沃土,愿融入学生成长的海洋,愿托起学生智慧的大厦,愿做学生成长的导航塔和圆梦人。
3、在社会中展现学生价值
社会是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更大课堂,也是展现学生价值的重要场所。“走进武陵山”是吉首大学开展实践教育的响亮口号。
武陵山,人们有时将其称为“世外桃源”,山美、水美、人美,更有魅力无穷的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因此,课余,学生们自觉地深入土家苗寨,去感受美、体验美,同时,也自觉地奉献美。
“三下乡志愿者团队”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016年暑假,该校组织了59支团队深入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永顺县老司城和吉首市联团村、河溪镇及古丈县高望界等地区,通过教育关爱、文艺汇演、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政策宣讲、法律援助、科技支农、社会调查、精准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服务项目,全方位服务地方、促进民生发展。在社会实践中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开展走进贺龙元帅故里、重走长征路、传唱红色歌谣、“两学一做”送党课下乡、重温“入党誓词”“入团誓词”等爱国、爱党系列教育活动,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有机结合。学校喜获“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袁宏宇等同学荣获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6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第九期)培训班“优秀学员”荣誉称号。志愿者黄景慧发表在中国青年网上那篇《唱予你的歌 给予我的爱》新闻纪实作品,就是对志愿者们实践行动的真实写照,向社会传递出了吉首大学青年学子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
娘乐不思疲地忙活了大半辈子,她总是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小调。娘的一生有两个太阳。一个太阳挂在天上,升了,娘下地干活;烈了,娘把家里的物件拆、洗、晒;落了,娘赶回家做饭、打扫。另一个太阳是我,白天,娘把爱编织成霞云,围绕在我周围。夜晚,娘不眠不休地为我赶制棉袄。她一边将蓬蓬的棉花塞进衣服里,一边将满满的幸福塞进日子里。那不断落下的针头像一个个韵脚,谱成愉悦的歌儿。娘像追日的夸父,一生都朝着她的太阳奔波。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斌同学的散文《棉花开时》,而就是凭着这篇语言生动、感情淳朴的文章,刘斌打动了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的所有评委,获得了一等奖。
一位憨厚朴实的农民伯伯,背篓里装着两只新抓的小猪仔。农民伯伯的腰被背篓压弯了,他双手紧抓着背篓,抬起头朝着集市的前方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武陵山片区的农村集市上极为普通不过的一个场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孙立青同学却用镜头将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并给它取名为《希望之简:背着“收成”回家》。
“全国十佳学生记者”孙立青凭借这副作品与来自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学生创作的6000余件作品进行角逐,最终脱颖而出,在第九届亚洲大学生摄影展上获得了优秀奖。孙立青在谈到这副作品的创作缘由时说:“在农民伯伯的眼中,这猪仔养成的肥猪在家庭年收入中分量重过天、重过地,它关系到老人的医药费、关系到子女的学业与婚事。”无论是刘斌,还是孙立青,我们都不难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之外,还有一颗善良的心灵。
全国各种各样的赛场为吉首大学的学子们发现美、创造美提供了平台。各种获奖的消息更是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周一溯、刘玉玲、范立杨、夏源、麦波同学共同创作的微电影《成长》获得了大赛“微电影类”全国一等奖;在全国第八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夏钰、向武胜、向朝、杨桦、胡强辉5位同学创作的营销创客类作品《立本立人,我型我范》荣获策划类一等奖;杨捷、傅叶芝、杨飘、陈贤玉、张欣的作品《RIO—就怕你不玩》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奖……
这些获奖作品均来自社会生活,深入生活使学生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审美。
辽阔的草原期盼骏马的驰骋,高远的蓝天期盼翱翔的雄鹰,汹涌的巨浪期盼弄潮儿的搏击,辛苦的努力定会成就精彩的人生!面向未来,吉首大学校长白晋湘教授对莘莘学子寄予厚望:“希望并且坚信吉大学子只争朝夕,不负重托。向翠竹学虚心,向苍松学气节,向时间要效益,向细心要成绩。用快乐的学习,谱出一曲动听的歌谣;用努力的脚印,踏出一片智慧的天地。学校不会放弃每一次努力去为同学们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1/04/content_470425.htm?div=-1
(责任编辑:洪雄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