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做得多了,就会有体会。教书育人,在讲台上站得久了,与同学们交流得多了,往往就会生出一些感慨。我把这些体会和感慨总结成二句话,并斗胆将之当成“箴言”,勉已劝人。所谓箴言,“百度”上解释说规谏劝戒之言,我这两句话,常拿来勉励自己,有时也抽空在课堂上说说。
之一、做最优秀的很不容易,不做最差的却不太难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往往采用的是“争先”教育模式,即教育学生样样都要做最好的,老师的眼晴盯着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也向那几个成绩好的看,结果是宠坏了那几个好的,忽视了一大批中间的,伤害了那些较差的,这就是所谓“精英”教育惹的祸:看待学生,目光是按成绩从上往下看,重点在那几个尖子生。素质教育恰恰与之相反:看学生是按素质从下往上看,重点在那几个后进学生。
其实对很多后进学生来说,争先已是不可能,如果我们反向思考,教育他们不做“最差”,倒比教育他们争做“最好”容易。如果反复用一个遥不可及的“最好”目标要求后进生,不会起激励作用,只会让人沮丧、消沉、丧失斗志。其实很简单:人的奋斗总得从最现实的、最容易完成的事做起,从“不做最差”的做起,慢慢的、一步步的,有时反而跑到了别人的前头。“做最优秀的很不容易,不做最差的却不太难”,这个意思不仅可以用来教育学生,有时用来为人处世,也深藏着玄机。做第一第二当然风光,需要较高的智商,但高智商的“高人”毕竟数量有限,当发现自己并非那种“高人”时,“不做最差的就行了”,反而让人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彻底丢掉了思想包袱,脚踏实地。此所谓:不争先,反而得其先;不求强,反而成其强!
之二、做学问如烧泥鳅:熟一截吃一截
我们有很多教育思维是有误导性的,比如我们曾受过这样的教育现在又这样教育学生:不要性急,等学好了学精通了,然后再搞创新、再搞研究、再写论文、再出成果等等。读小学时,盼着快点读初中;读初中时,又盼着读高中,好多学点东西;到了高中,老师又说,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有成就了;大学老师说读四年还不行啊,知识更新快,你还要读硕士;读了硕士后,导师又说,你还要读博士……,是不是要等我们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够了学通了,再搞创新再搞研究呢?
如果这样,那么是永远出不了成果的。有太多的人受这种思想影响,担心自己是“半桶水”不敢写论文出成果,怕被别人看出破绽。其实知识是无边的,人生是有限的,有限的人生无法穷尽无边的知识,就是学到白首也学不完、精不了。一定要纠正“学精学透之后再去研究再去创造”的错误观点。学习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要担心自己是“半桶子水”,要在既有的水平之上大胆地搞研究创新,用研究创新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反过来,水平提高了又会促进研究创新。
如果你是学经济学的,你不要等到把经济学的所有流派和所有模型搞通了之后,你才写经济论文,如果学到半途有想法了,你马上就可以写论文。世界如此之大,也许就在你看书的一小时里,可能已有几百篇新观点新经济模型的文献出现了,你没有精力穷其内容。
如果你是学计算机的,更不要等到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炉火纯青了,才写计算机的文章,技术发展太快了,你的计算机水平永远达不到炉火纯青,在既有的水平之上写出自己的独到之处,就是你的成就。
科学发展到今天,在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没有人敢称自己是百分之百的“专家”。所谓“满桶水”的专家是不存在的,“半桶子水”的人则比比皆是,所谓水平高低,只是桶里的水多水少而已,多学水就多点,少学水就少点。
做学问如同烧泥鳅,不要等到整条泥鳅烧熟了再吃,要熟一截吃一截。慢慢地,你会发现,你的学问越来越多,你的论文也写得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到一定程度,别人也叫你“专家”了。回过头来,你会发现:原来“学问”这条泥鳅的味道还真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