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校园聚焦>>正文

永远的骄傲

时间:2012-09-10 作者:本报学生…  点击:[]

   

    9月8日至9日,一张张青涩稚嫩的面孔出现在校园。他们用满怀新奇的眼神窥探着身边的一切,跃跃欲试。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将进入人生的另一课堂,继续着各自青春中或喜悦或忧伤的故事。为迎接他们的到来,学校各部门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志愿者们早早地就期盼着学弟学妹们的到来,而他们亲人无尽的爱与期望成了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求学的最大动力。他们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要成为你们永远的骄傲!

 

           单腿父亲的心声:“一切为了孩子”
    9月8日,人潮涌动的田径场上,一位拄着双拐、右腿从膝盖以下被截肢的新生家长十分引人注意。他姓桂,女儿是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新生,今天,他特地从永州送女儿来校报到。
虽然刚经过12个多小时的舟车劳顿,但是桂爸爸满脸憨厚的笑容,毫无倦意。他的手上搭着一块毛巾,时不时擦一下满脸的汗水,“我女儿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吉首大学,能亲自将女儿送进理想的大学,我累点苦点都没关系,一切为了孩子!”顶着烈日,桂爸爸就这么一直守在队伍周围,只想陪同女儿在第一时间将入学手续办完。
    桂同学后来悄悄告诉记者,其实自己特别心疼爸爸,本来想一个人来报到的,但是爸爸不放心,执意要送。想到自己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平时对自己疼爱有加的爸爸心里肯定是特别希望能够送自己入学,几经纠结之后,她还是“狠心”地让爸爸过来了。
    虽然桂爸爸只有一条腿,但是对孩子却付出了双倍的爱。父爱如山,在父亲高大的形象前,我们实在太过渺小。(钟雅洁)

           

                                      图为 喜悦的新生家长(一) 钟雅洁摄

 

           爷爷,我不让您失望
    新学期的迎新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园里随处可见穿着工作服的志愿者和提着大包小包、攥着录取通知书的新生。在人流攒动的队伍中,一个单薄而佝偻的身影特别引人注目,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是单独陪着孙子来上大学的黄海群。爷孙俩背着繁重的行李,从岳阳坐了九个多小时火车早早赶来学校报到。
    孙子黄志被吉首大学录取,是令75岁的黄海群最为开心和光荣的事,当记者问及黄志所在院系时,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地从行李箱中翻出录取通知书,一字一顿地念着:“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志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和姐姐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姐姐去年被湖南城市学院录取,也是由爷爷送着去益阳报到的,这也是很令爷爷骄傲的事儿。爷孙俩对学校的环境和志愿者的接待都感到很满意,老人坦言,孙子很听话,虽然是第一次出远门,但只要进了学校,他就放心了。对于孙子以后的校园生活,老人最大的期望就是孙子毕业以后能走出农村,找到一份好工作。
    黄志告诉记者,考虑到路途太辛苦,本来他是不让爷爷来送的,但是爷爷坚持要亲自把他送进校门。“其实我来上大学是为了爷爷。”黄志的这句话,让记者很是吃惊。原来,黄志的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姐姐也在上大学,他便想着不念大学了,出去打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但是这个想法遭到爷爷一顿痛骂,他便不再提起。“爷爷做梦都想我上大学,我不想让他失望”。说到这里,黄志的眼眶红了。
    爷孙俩拖着行李走出了记者的视线,背影单薄而执着,走到拐角处,爷爷回头冲记者摆摆手,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阳光洒落在俩人身上,灿烂而又充满希望。(熊玉环)
 
                                     高原上的来客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而来自青海的2012级新生柯同学带着他妈妈来到了同样美丽的吉首大学,“这里环境很好,我们青海那边海拔比较高,而我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来到这里以后心脏都好多了呢!”赵阿姨开心地跟我们像唠家常似的分享着她和儿子这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
    柯同学是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一位新生,昨天下午5点多才到达这里,因为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他和妈妈都累坏了,“休息了一夜,今天报到注册都来晚了呢!”赵阿姨说道。在谈到对吉首和吉首大学的第一印象时,赵阿姨说,“这里看起来真不错,环境好,人也热情、朴实,而且学校氛围也很好,我们一路过来不仅得到学校志愿者的帮助,也有热情的当地居民为我们引路……学校也很好,伙食费跟我们家乡那边差不多,儿子在这里学习我很放心,而且如果儿子以后能在这里找到好工作,发展很好的话,我们全家都打算搬过来呢!”
    当谈到对儿子的期许时,赵阿姨说:“只是希望他一切都好,能跟他的同学好好相处,大家都能互相帮助。”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大的心愿。(刘焕)

           

             图为 喜悦的新生家长(二) 鞠佩汝摄
                   
                                     送女七千里
    9月的吉首,太阳很是毒辣,来校报到的新生及护送孩子的家长们在田径场的奔忙,让四周空气都弥漫着汗水味,每一处长长的队列都承载着未来的期盼。一位满脸疲倦的母亲坐在行李旁边,静静的,但是却像一道闪电穿过周围匆匆奔走的人群钻进了记者的心里。这位母亲,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黝黑的皮肤加上汗水珠子,在阳光下格外发亮,她的头发稍微有些凌乱了,而深深的倦意也已经爬上了她的眉梢,但是她却还强打着精神照看着从老家带来的沉重的行李。
    “1号我从北京坐火车出发,在火车上熬了24个多小时,人很晕,3号回到老家永州。到家之后马不停蹄地为二女儿收拾来学校的行李,昨天下午我们上了来吉首的火车,今早7点钟左右的时候到的。”从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是一位要供三个孩子念书的母亲,生活很不容易,说起回家送孩子上学的过程,母亲疲倦的脸上依然掩饰不住幸福的笑容。“二女儿小军读的是医学院的护理专业,之前她就有过想学医的想法。这次是二女儿第一次出远门,所以我就从北京特地赶回来送她上学。安顿她这边的事情以后,明天我就又乘火车去北京了,怕坐火车,20多个小时很累人。”说话之间,她憨厚地笑着,看着远处二女儿忙碌的身影,老母亲又整理了一下旁边大包小包的行李。
    明天老母亲又将踏上北上的火车,来回近七千多里的送女求学路也将在她踏上吉首去往北京火车的那一刻告一段落,可她的母爱却将一直延续下去。(朱娜) 
 
                                       可贵的独立
    9月8日的清晨,空荡的汽车站,此时还未见各商贩与城管“斗法”,本来神清气爽的我们等候在出站口一个多小时,振奋的精神被长久的等待磨成困顿。
    终于,两个学生样子的朋友抓住了我们的眼球。走近去问,得知他们是来自贵州省并即将进入我校化工学院学习的两个新生。男生告诉记者,他们是来自同一个村的表姐弟,都姓戴,前天晚上到的吉首。看着他们极少的行李,记者问道,“你们都是自己来的吗?父母没送啊?”“不用的,从小学开始,我就是一个人去上学”,男生这样回答。
    相比那些由父母陪同专车接送的新生,他们的独立是难能可贵的。对于记者的惊讶和赞叹,他们很淡然,丝毫没有表现出委屈。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独立,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骄傲。
    现今大学生依赖父母的程度越来越大,今年清华北大新出了“政策”——父母不准送孩子进学校,一切都由孩子自己负责,这很值得各大高校效仿。大学生本身最需要的就是独立,好的开始更是成功的一半。相信这对姐弟会踏着好的开始应对新的生活,勇闯每一个难关,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刘双甜)

           

                        图为 辛勤的志愿者在迎接新生 张彦摄

                                     他们是迎新志愿者
    9月8日凌晨,一群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吉首火车站,他们带着行李,带着青涩,也带着探索和期待的目光,他们的目的地是吉首大学。而在终点站,另一批年轻人正在翘首守望。他们,正是吉大的迎新志愿者。整整一个上午,那些忙碌的身影,在接待处,在学生宿舍,在商店,已成为一片风景。
    高浪是11级资环学院的学生,他六点起床,就跑去了吉大北门门口迎接新生,比起凌晨在火车站接新生的同学,他可是神清气爽、满脸笑容。九点见到他时,他正在小卖部买水,几个小时下来,他几乎没怎么歇过,也没有喝过一口水。此时他神色已经略显疲惫,衣服都已经湿透了,但笑容还是不变。当被问到接待了多少学生时,他说,“十多个吧,但具体数字也不记得了。只要看到有人需要帮忙,我就会冲向前去。
    虽然一边接受采访,高浪还是没有停住去接待处的脚步。他说怕同学忙不过来,想多为学弟学妹做点事儿,毕竟自己也是从新生这么过来的。给他们多带去点亲切感,也能让他们尽早适应这所学校。
    一天下来,尽管高浪的工作任务完成了,但是他说自己这两天都会过来帮忙,能尽一份力,就多尽一份力。采访结束时,高浪笑着说:“其实你还可以采访很多人,他们比我还要尽职尽责,比我付出的汗水还要多。”
    高浪确实只是其中一个,但他们都一样,年轻、热情、向上,他们是迎新志愿者,他们是吉大的一份子。(吴丽仟)

           

                                  图为 志愿者在火车站迎接新生 钟雅洁摄
 
                                     六年的坚守:“我就是不走”
    清晨五点的火车站还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中,我校迎新工作的志愿者们早已在出站口耐心的等候着新生们的到来。在这群身着白衣的志愿者们中,再一次出现了团委张宝娣老师那熟悉的身影。
    张宝娣与第一批学生志愿者一起,7号下午4点多就来到火车站开始忙活起来了,一直折腾到了晚上9点多才把整个迎新的帐篷搭建好。因为张宝娣家里还有年幼的孩子在等候,学生志愿者们便三番五次催她回家,可是张宝娣坚持要留下。她像个小孩子一样摆着胳膊“耍赖”着,“我不走,我就是不走!你们谁也别想赶我走!”最后实在“寡不敌众”,招架不住学生们的轮番轰炸,她才被推搡着来到了学校迎新小组设在火车站附近的住宿休息点。8号天还没亮,张宝娣就又匆匆赶到了出站口。
    张宝娣从2007年就开始参与学校的迎新工作,到今年已经整整六个年头了。谈到每年迎接新生的辛苦,她笑道,“火车站的迎新工作是最累,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咱们给新生的第一印象一定要好。责任重着呢,我必须得全天在这守着。”张宝娣就像个邻家大姐姐般,脸上的笑容仿似一朵鲜花温暖盛开在这个初秋清冷的清晨里。(钟雅洁)
 
                                      “这是我们的责任”
    在吉首大学每年迎新的那几天中,总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穿着一样的服装,但他们并不是迎新志愿者。他们总是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师生默默服务和奉献着,他们就是吉首大学保卫科的工作人员。
    石光应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他本是吉首大学石家冲校区的,因为开学在即,人手不够才被调到大田湾校区,负责学校的安全防患工作。当被问道“你今天什么时候开始工作?”,这位30多岁的男人露出孩子般腼腆的笑容,“其实也不是很早,四点钟起床,五点到这里了,有些学生居然比我们还早呢!”说到这里,他吐了吐舌头,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但当谈到他的工作时,他立马严肃了起来,“我们大概六个人,其中包括两个学生教官,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去四处巡查一下,确保学生的安全。刚开学,学校人来人往,怕有些不法分子混进学校,对我们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我们绝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我们的责任,你知道吧?责任!”说到这里,他握了握拳头,眼睛坚定地看着远方。
    他们总是被忽略,但是他们从无怨言。从头到尾他们也许都得不到一声“谢谢”,但是他们不会感到不平。因为一直有一份“责任”在伴随着他们,而这对于他们来说,足矣。(刘雅琪)

 

关闭

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邮编:416000

Copyright 吉首大学   教QS3-200505-000069 湘ICP备 05003899号-1

湘公网安备 433101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