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视点>>正文

中国民族报专题 谱团结之歌 育桃李芬芳 —— 吉首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侧记

时间:2019-08-27 作者:本报记者  彭泺  点击:[]

  2018年12月,国家民委颁布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吉首大学榜上有名。这是吉首大学在连续3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之后再获殊荣。

 

  吉首大学诞生于1958年9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复成立。建校之初,这个身处武陵山的大学就肩负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目前,学校是国家民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重点建设高校,有在校生2.3万余人,其中来自43个少数民族的学生近7000人,民族成分多、数量大、生源广。

 

  吉首大学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度化、常态化,着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长效机制。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的实践中,吉首大学构建了创建引领有“方向”、宣传教育有“氛围”、凝聚合力有“机制”、实践活动有“载体”、权益保障有“制度”、健康成长有“动力”、社会服务有“贡献”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系。

 

  丰富载体 奏响校园民族团结之歌

 

  又是一年毕业季,6月3日至5日,吉首大学举行2019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4994名毕业生从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白晋湘教授手中接过学位证书,开启更加精彩、丰富的人生。各民族毕业生在典礼上互相整理学士服和帽子,挽着彼此留影,甚至相拥而泣,如手足般难舍难分。他们难舍的不仅是有着美丽的风雨湖、宁静的图书馆的吉大校园,更有4年来朝夕相处、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情。

 

  在吉首大学,有来自中南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还有来自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学子有着各自的民族习俗,要让他们在大学期间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包容、共同进步,从心里认可吉首大学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各族同学亲如手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此,吉首大学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寻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与日常工作的结合点。

 

  白晋湘介绍,吉首大学近年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得益于坚持创建工作与办学使命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坚持创建工作与常规工作紧密结合,坚持学校统筹协调和基层单位自主创新紧密结合,坚持校内创建和校外创建紧密结合。

 

  61年来,吉首大学扎根民族地区,深刻理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为高位推进这项工作,吉首大学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长远规划,出台创建方案,实施“党委领导、部门组织、基层创建、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健全检查考核、条件保障、激励表彰等工作制度,形成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以课程建设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致力于“思政课程引领、专业课程强化、素质课程拓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40余门,开发校本教材十余部,建设了一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吉首大学组织专题宣讲50余场,每年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出众多全国、全省典型模范人物,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强化了各族学生“一条道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六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建好民族团结教育窗口、走廊、园地、展板、雕塑的基础上,吉首大学精心打造以湘西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湘西民族文化博览园”,培育“问道”“立人读书沙龙”“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宣传教育阵地。

 

  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丰硕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成果,民族文化艺术团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在各级各类竞赛展演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吉首联团村等多个民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教育基地、10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

 

  切实保障学生权益。5年来,吉首大学为2600多名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生活补贴等500余万元,为困难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2000余个,投入300余万元建成3个少数民族学生食堂。

 

  今年,白晋湘与学校的老师一起,利用假期行程上万公里,分别到新疆各地开展学生家访活动。不仅在新疆,在其他民族地区,吉首大学定期开展的节日慰问、困难问需、家访问情等关爱活动,都深得少数民族学生的赞誉。

 

  “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台账共建、信息共享、案件共处等“六共”校地联动机制,被教育部表扬并向全国推广。

 

  委省共建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搭建更高平台

 

  2016年10月,国家民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吉首大学协议》;2017年9月,国家民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吉首大学召开深化共建吉首大学工作座谈会。这成为吉首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也为学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民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及湖南省民宗委积极推进共建工作,将吉首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全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快了吉首大学的发展步伐。吉首大学也以委省共建为契机,积极围绕共建目标和要求,主动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战略,服务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面,吉首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不断发展、迅速壮大。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共有来自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工学院、湘南学院、长沙理工大学、长沙医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技术工程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民族预科学生。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12345”工作模式也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吉首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中涌现出众多典型。其中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洛松尼扎与田晶晶,荣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称号、为少数民族学生深入宣讲十九大精神的阿布力克木•买买提阿布都拉,湖南省“百佳大学生党员”库都力克,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湖南省一等奖获得者贡觉土旦,“世界旅游文化小姐”大赛新疆分赛区冠军塔勒达吾……

 

  经过长期努力,学校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比较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建有“民族学”等省重点学科5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研究基地24个、“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设置了武陵山区专业群30多个。作为“湖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承担了大部分省内高校培养教育任务;作为湖南省教育援藏援疆项目实施办公室单位,承担教育部的援疆、援藏人才培养任务;继续教育面向民族地区实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建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团队20余个,常年为基层开展志愿服务;2005年至2017年,择优选拔240名志愿者(少数民族117人)到西部地区服务,连续5次荣获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每年组织“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行动,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5年来,社会实践活动获国家级奖项59项,省级奖项211项。2017年,组建46支192人的“情牵脱贫攻坚”团队,深入花垣县142个贫困村,帮助这些村完善各村精准扶贫档案等基础工作。2018年,组织1000名学生奔赴湖南省14个市州的1000个村落,深入调查农村产业发展相关情况。

 

  民族团结创建 在民族地区高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地位不可替代。办学61年来,吉首大学为民族地区先后培养全日制各类高级专门人才20余万人;继续教育累计为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数十万实用人才。其中学历教育106446人,“国培计划”项目4481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6305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共培养近两万名学生(新疆、西藏两籍学生1500多名);湖南教育援疆重点项目已培训12期373名双语骨干教师。

 

  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库”地位不可替代。近5年来,吉首大学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0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余项),这些课题80%以上均是围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课题,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如连续发布3卷《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蓝皮书,得到国家民委、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肯定,《人民日报》等百余家媒体给予持续关注;提出《关于推进我省精准扶贫的若干建议》入编《决策参考•智库成果专报》,《构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我省全面脱贫的政策建议》获得湖南省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优秀成果奖等。

 

  吉首大学先后与武陵山片区的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了30多个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如探索提炼的“三带”理论(即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含硒带、植物群落中的亚麻酸带)成果应用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怀化等地区,使近百万农民脱贫致富;美味猕猴桃“米良一号”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帮助湘西20余万农民摆脱贫困;湘西矿产资源研究成果已孵化出十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使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等。

 

  创建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团结进步的“示范”地位不可替代。吉首大学针对少数民族人数多、民族成分多、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多的实际,按照“坚定方向、促进融合、区别培养、真情关怀、守住底线”的教育管理思路,促进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成为湖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和教育援藏援疆项目实施办公室单位,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龙头”地位不可替代。吉首大学充分发挥在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与引领中的积极作用,编著400余万字《土司文化研究》丛书,助力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获得湖南省政府的嘉奖并记一等功;承担“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等一批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挖掘整理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学校专家策划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大型文艺演出,年度门票收入近亿元。

 

  原文网址: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9-08/27/content_11366.htm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关闭

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邮编:416000

Copyright 吉首大学   教QS3-200505-000069 湘ICP备 05003899号-1

湘公网安备 433101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