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视点>>正文

湖南日报 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鲜活课堂——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走进武陵山”调研综述

时间:2017-11-26 作者:赵丽  杨兵  陈宏石  安茜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许多学生正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什么是大地?对科学家来说,人民就是大地,祖国就是大地,实践就是大地。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生来说,什么是大地?实际就是大地,群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天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只有深入基层,才不会坐井观天;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胸中有大局,笔下有人民。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把深入农村基层党建调研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践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组织硕士研究生暑期“走进武陵山”,赴湘渝黔边区10个县、22个乡镇、30个村进行调研实践,构建起培养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社会大课堂。

 

  了解农村、贴近基层、领会党建的认知课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其理论抽象性,加之该学科研究生涉世不深,容易导致理论脱离实际,从而降低他们思想理论学习的吸引力。组织研究生走进农村基层,让思想理论融入农村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把所学习的思想理论知识与基层百姓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解农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长才干。

 

  通过深入农村基层调研,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武陵山片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各地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落实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展现出蓬勃生机。据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武陵山片区的秀山县、印江县、沿河县、凤凰县分别减少贫困人口6.3、12、16.24、4.2万人,但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时间紧、任务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承诺掷地有声!武陵山片区,特别是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需要在认识上再提升、在措施上再瞄准、在行动上再加力。那么,全面建成小康指日可待。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调研团队详细了解了武陵山片区各地协调推进精准扶贫,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做法。沿河县以党建为引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美丽乡村,和谐沿河”为主题,围绕“四美、三宜、两园”总体要求,建设群众幸福生活家园;凤凰县深入开展城乡同建同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取得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调研团队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接地气的体悟,大家认识到: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过程中,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乡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武陵山片区各级党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有机融合、互促共进。贵州省印江县抓实“领头雁工程”、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等地党委十分注重选好、找准农村的“当家人”带领群众建设农村,有效破解了农村干部队伍人才匮乏难题。如浦市镇马王溪村村支书石泽林,带着积蓄回乡办起了陶瓷厂,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5万元。梅江镇八幅村的伍正学卖掉跟随自己多年的大货车,不惜个人损失近40万元的收入任村支部书记,发展适合当地的猕猴桃产业,被群众称为“舍小家为大家的好书记”。调研团队领会到,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服务百姓民生。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调研实践中同学们进一步懂得了“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战略意义,逐渐有了对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性、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措施等问题的思考,使理论研究有了对农村现实、未来的关照和理解。

 

  学会观察、把握方法、提出对策的能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向孩子们揭示开那些不懂的东西,唤起他们去认识的欲望。”实践调研让研究生接触社会、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对策,从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人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农村基层党建社会实践调研将理论教学与基层党建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克服了第一课堂理论讲授的枯燥、乏味的不足。由于研究生所掌握的是专业的、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研究生基层党建实践调研接触了农村社会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了解当前基层党建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引领功能、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学会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探讨,拓展了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农村基层党建调研实践中,学生主动接触、了解社会,自己组织参与活动,必然面对社会认知、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知识转化等许多复杂、实际的问题和困难。调研前同学们积极地与调研地组织部门衔接、争取支持。调研中,同学们认真听取组织部门领导的介绍、汇报,并下乡实地考察,与村支“两委”、村民座谈、交流,详细询问当地基层党建的措施、成果及经验。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思考和克服了调研工作中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既能有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又针对问题制定出正确解决方案、提出如何解决的见解和意见,并推出调研报告《把全面从严治党根植农村广袤土地上》《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精准扶贫的生动样本》分别在《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公开发表,实证了研究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党建实践调研是研究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要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道路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基层导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研究生农村基层党建调研工作,就是要发挥党建调研的实践育人功能,不断拓展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和路径,为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好的条件。

 

  培养兴趣、坚定信心、强化认同的情感课堂

 

  理论是将军,实践是士兵。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是青年成长成才、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研究生实践调研有利于推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研究生在了解社情民意中强化责任担当,在体会党的基层组织引领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中激发专业热情,在感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强化“四个自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基于生活、亲身体验、解决问题是激发理论研究兴趣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由于自身的理论性、专业性、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常怀有畏难情绪,不同程度影响了本学科专业学生的理论自信、自强和自尊。通过调研,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研究生对于武陵山片区各地建设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推进基层“党建+”工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对于传承乡村文明思想有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同学们调研中注意到,各地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注重讲准“普通话”,又特别强调讲好“百姓话”、讲活“地方话”,农村基层党建话语创新的实践特色十分显著。党建扶贫、民心党建、产业党建、4321精准结对、党建引领、十心工作法、党群连心名片……在同学们心灵、学术、专业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共振。如贵州省印江县三村村不断提升“春晖行动”品牌影响力,形成“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的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建设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村。看到这些,调研队员杜倩激动地说:毛主席曾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今天也一样。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农村基层干部,也迫切需要我们研究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研究与思考。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民劳》中的句子。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劳动和生活中渴求美好的小康梦。调研让同学们真切体会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引领脱贫攻坚在武陵山片区的伟大实践,见证了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感受了农村基层党建的生动实践,体会了农村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服务、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也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对“四个全面”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习、研究的自信。同学们纷纷表示,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努力做到“上要顶天”,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下要立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农村基层、进百姓生活。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面对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也应该积极地融入到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的历史进程中,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为贫困群众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天,作出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吉首大学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 赵丽 杨兵 陈宏石 安茜 指导老师 廖胜刚 杨元崇 朱廷岚)

 

  原文网址: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7-11/22/content_1264800.htm?div=-1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关闭

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邮编:416000

Copyright 吉首大学   教QS3-200505-000069 湘ICP备 05003899号-1

湘公网安备 43310102000102号